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用好独特红色资源

发布日期:2023-09-28 12:20   来源: 作者:绵阳日报记者李春梅 阅读次数:939 
字体:
分享:

15.jpg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


14.jpg

2023年抗震救灾精神宣讲活动启动仪式暨首场宣讲在武警绵阳支队举行



12.jpg

抗震救灾精神“进社区”宣讲活动走进游仙李杜祠社区


11.jpg

延安革命纪念馆与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发布《延安倡议》


13.jpg

安岳县工业大道小学研学实践活动


10.jpg

地震科普体验馆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抗击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历程中孕育形成、升华拓展的,是引领中华民族战胜自然灾害、从容应对风险挑战的团结伟力,是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绵阳是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凝结地、弘扬传承地。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根据国家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建设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纪念馆位于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于2013年5月9日正式对外开放,包括室内场馆和室外遗址两部分,室内场馆包含基本展陈《山川永纪》、地震科普体验馆,室外遗址有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沙坝地震断层遗址、唐家山堰塞湖遗迹等。地震纪念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先后获得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基地、四川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等荣誉35项,纳入四川省第二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资源独特、品牌响亮,增强文化自信自强功能作用凸显。


近年来,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探索建立红色资源“保护、活化、利用”机制,跳起摸高,发扬“拼”的精神、“闯”的劲头、“创”的勇气,做好红色资源活化利用文章,推动红色文化和红色资源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在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汲取前行力量。




红色资源+保护


探索地震文物保护路径


传承利用,保护先行。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按照省政府公布的《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文物保护规划》,稳步实施老县城遗址周边环境保护、本体保护,积极推进文物本体建筑动态监测预警工作;先后2次成功举办地震遗址保护与利用座谈会,集聚专家智慧研究地震遗址保护新思路新措施;有序推进遗址立法保护工作,2021年12月,《关于“5·12”汶川特大地震北川老县城遗址保护的决定》纳入绵阳市人大2022-2025年立法规划。


系统开展地震文物资料的调查征集工作。组建征集工作专班,先后面向军队、国家有关部(委)和四川、甘肃、陕西地震灾区以及援建省(市)开展“5·12”文献实物资料征集工作,近年来到北京、宁夏和江苏无锡等地进行藏品征集,社会公众自愿捐赠地震实物资料1382份,新增珍贵文物28件(套),拍摄制作“5·12汶川特大地震亲历者大型口述史”视频61组,录制亲历者口述采访视频67组。


加强藏品库房管理,持续改善藏品保存状况。积极解决文物库房空间不足问题,新增文物库房503平方米,实施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打造洁净、安全的保存环境;实施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开发数字资源管理系统,解决馆藏数字资源管理难题。


红色资源+研究


注重阐释精神文化内涵


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新时代激励中国人民守正创新、踔厉奋发的精神动力。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积极向上争取汇报,牵头举办学术会议,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为区域红色资源保护、活化利用出谋划策,会同西南交通大学推进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建设。与绵阳师范学院组建“纪念场馆教育与抗震救灾文化研究中心”,共同完成了10余项课题研究工作。与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获得教育部颁发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与市委党研室、市社科联以及省委党校、省内高校和社科院所的研究力量一起,深入研究阐释抗震救灾精神的时代价值、重要启示、教育引领作用。先后与多所高校合作开展震损建筑保护、建筑结构力学等方面的课题研究,成立并运行地震遗址文物保护与建筑抗震研究实验室。


红色资源+教育


着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丰富展陈内容,精心打造教育载体。依托馆藏,2018年对基本陈列做了局部提升改展,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灾区经济社会等方面巨大变化,向人民群众展现了发展的新面貌。举办“大爱无边——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馆藏民间艺术作品展”“钢铁战士——馆藏大件文物展”“5·12汶川特大地震珍贵文物故事展”等主题鲜明的临时展览18场、巡展活动50余场次。


拓宽传播路径,广泛开展社会教育。组织专家编写大中小学《抗震救灾精神普及读本》专著、地方教材等,纳入各级各类高等院校思政教育课程教学内容和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成为教育部首批公布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之一。运营微信、抖音等新媒体,打破了宣传教育工作的空间限制,“汶川地震十五周年”直播活动引流2671.2万网友在线观看,新冠疫情后开展“宅家看展览”“云游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等直播活动5场。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系列活动已连续开展10届,收到全国各地大中小学生参观地震纪念馆后创作的各类作品超160万余件;抗震救灾精神进校园等“七进”活动自2017年开展以来,累计走进全国各类大中小学校420余所。2022年8月,报中共绵阳市委宣传部同意成立绵阳市“抗震救灾精神宣讲团”,先后走进西南科技大学、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在绵高校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抗震救灾精神22场,吸引近5000名青年大学生到现场听取报告。先后走进延安革命纪念地、辽宁沈阳联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承载地红色场馆宣讲抗震救灾精神7场。抗震救灾精神主题宣讲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案例深刻、精彩生动。


红色资源+文旅


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形成的最有代表性、也是全世界唯一整体原址原貌保护的规模最大、破坏类型最全面、次生灾害最典型的地震遗址。近年来,依托独特红色资源,地震纪念馆积极参与北川创建天府旅游名县,不断完善软硬件配套设施,将革命文物保护与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深度融合,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文旅平台,提升数字化服务功能,引入智慧导览,加快实现“一部手机逛馆”。


立足地震遗址严正肃穆的氛围和直观真切的地震体验,与北川羌族自治县协同推进石椅片区文旅发展。打造应急救援和生命教育研学品牌。发挥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实践基地作用,建设防灾减灾科普展示区和防灾减灾实训基地,通过参观、讲授、实训、互动等方式,带领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感受生命的意义,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主动谋划实施一批文旅融合项目,融入石椅村片区高质量发展规划,包装与防灾减灾、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相关的特色项目,有机融合民族文化加大文创开发,发挥北川羌城AAAAA旅游区核心部分作用,成为区域文旅新地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将用心用情用力把地震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把抗震救灾精神阐释好、转化好、弘扬好,发挥“国字号”基地功能作用,持续用力推动场馆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贡献力量。